文艺评论与中华文艺的创新发展,是全球化语境下,面对新的时代挑战,如何阐述、激活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,推动中华文艺创新发展的热点话题,也是文化学术研究和文艺理论评论事业发展面临的前沿性课题。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,针对世界的发展,必须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,现在在哪里,将到哪里去这个重要命题。同样,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走向,也有一个如何处置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关系的问题,需要我们认真梳理、深入反思、科学筹划,对“固本”与“开新”做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术回答。
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,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、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极具凝聚力的民族精神,孕育了独具特色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。可以说,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,构筑起我们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;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,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肠和勇敢担当。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,作为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,使华夏儿女在任何场合都保持着无比的自信与雍容,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拥有一颗庄严无畏的高贵心灵。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,蕴含着天人合一、仁者爱人的价值理念;与时俱进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;民为邦本、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;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;内圣外王、德惟善政的德政文化;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;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;俭约自守、中和泰和的生活态度;富贵不淫、贫贱不移、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;求同存异、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;协和万邦、兼爱非攻的和平诉求;以及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和形神兼备、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,所有这些,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培育了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和价值、共同的理想和精神,成为中华儿女生活方式、风俗习惯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,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延续的历史命脉,值得我们持之不懈地为之坚守与传承。
梁漱溟先生在《中西文化及其哲学》中提出,中国、西方、印度文化作为世界三大文化思想体系,代表了人类意欲向前、意欲自为和意欲反身向后的“人生三路向”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,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,这个时代,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等地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,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,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。特别在当今世界,由西方文化自性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失衡与精神危机不断出现的时候,中华文化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出来。1982年,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给旧金山祭孔大会的信中明确表示: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,也影响了全人类,丰富着全世界做人处世的原则。1988年,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《宣言》中庄严申明: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必须回头2540年,去吸取孔子的智慧。可以肯定,在世界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和文化动荡不居的今天,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均衡和追求心灵自治、灵魂觉醒与道德自律的价值秩序,对于弥补西方文化分裂失衡有余而整合不足的弊端大有裨益,可以为全人类创造均衡与和谐的福祉。
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”。传续中华文脉,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我们需要花更大气力进行典籍的辨伪、辑佚、考据、校勘、训诂、笺释以及系统化整理;需要深入把握不同地域、不同族群、不同时代、不同学派文化的共性与个性;需要不断改进研究方式,尝试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;需要与时迁移、应物变化,汲取前辈的科研成果,再进行新的归纳、概括、发现与总结;需要精心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大胆剔除其糟粕;需要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有效解决传统与现实、与大众、与教育脱节的问题;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,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,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;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进行新的创造,在横向融合与纵向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;需要精心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,推进中华文化有效的对外传播……所有这一切,都值得学界投入全部精力、付出毕生心血。惟愿能有更多的人勇敢走进这个行列,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,真正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,把留存或者丢失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捡拾回来,让躺着的、藏着的、书写着的遗产重新鲜活起来,并渗透到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的进程之中,奋力让传统文化在批判继承、创新发展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当前,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。实现民族复兴,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,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面对着世界的风云际会和思潮激荡,面对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、新媒体的蓬勃兴起,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日趋活跃,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。我们要抗拒霸权文化的强势入侵和文化日益同质化的威胁,大力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,必须在两个方面做足功课:一方面,必须追寻历史,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、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,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、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传承中华文化基因,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能力;另一方面,必须立足现实,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更加丰厚的养分,并将之与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,做出更具普适性的文化表达、进行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创造,努力推出更多的具有丰厚历史底蕴、展示当代中国风貌、体现人类共同命运和审美价值、且又能在世界文化园地占有重要位置的标志性文化产品。这是文化赓续、社会进步的历史期待,也是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需要!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,才能构建有中国底蕴、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。
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曾经说过,一个国家的文化精英必须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,在最高价值层面上为自身文明存在的正当性辩护,担当起捍卫自己文明的责任。在亿万中华儿女共同谋求一个古老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,更好地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,更好地为民族追梦圆梦的理想添彩助力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时代赋予了我们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也为我们奉献聪明才智、施展宏伟抱负、挥洒艺术才华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。每一个负有时代责任与艺术良知的文化工作者,都应保持足够的理论清醒与文化自觉,与时代潮流共进、与文化存续同行,溯民族精神之源流,辟与时俱进之新路,创中华文化新辉煌。